2014年岁次甲午,今年是我国传统民俗十二生肖排序的马年。面对网络日益无序的各种真假起名信息往往是无所适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姓名学,怎样给自己的马宝宝起一个真正适合的好名字?我们不妨共同探讨一下。
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姓名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直观来看一个人的名字能在一定程度体现出家长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层次,也不难看出父母对自己子女成长的殷切希望和良好祝愿。那么一个名字的音、义、型特定组合形式就是一个人的表现形式和符号,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怎么能体现出家族姓名文化特色而又不落于俗套,或者出现较多的重名率,这就需要我们的广大家长朋友们狠下一番功夫了。
此外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的是,文字组合成姓名的文化性和意义,不能否认姓名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心理作用,甚至影响自己,但是对此我们仍然需要客观理性对待。因此,那些所谓的江湖姓名大师就需要我们留心了,什么姓名决定命运,决定一生,决定学业,决定事业,这些恐怕就是极端的观点,当然,我们还是觉得多少有一点影响作用,但绝不是绝对的。按易经命理学说来讲,一个人的命运分为先天和后天的,也就是天赋秉性和后天家庭环境以及自身努力是成正比的,各占50%,那么一个人的名字还坏影响最多也就是2-3%,所以不要轻信所谓那些大师换乱吹嘘姓名决定命运,这是不客观的更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只能是起了一个让家人满意的名字,一个充满吉祥寓意而且朗朗上口的名字,这无疑会是能给自己起到这画龙点睛的加分效果。
普通大众取名
很多朋友都希望给自己的宝宝起一个好听好记而且很有意义的名字,那么这还是需要下一定功夫的。比如了解自我的姓氏文化渊源,再有结合家长自己的审美情趣,当然估计字典是要翻好多遍的,最后选一批自我感觉好的备选,由家庭成员们发挥民族,从字形组合、读音、字词文化观点等综合考虑,我想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如此诞生的,只是辛苦了我们的家长朋友们数千的常用字,这时运用起来,除了文科生以外,估计都比较费心思伤脑筋罢了。
易经对起名的影响
大家知道《易经》是一部我国古代先人们创造的智慧宝典,她的终极意义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让人们遵循自然和谐规律,以此达到趋吉避凶发展自我的目的。易经通过符合,向人们传达的是阴阳辩证学说以及数理和象形的表达。那么,我们起名第一就是要严格区分男孩女孩,因为不同的字从读音和字义都有明显的性别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就是阴阳不分,对本人会有一种心里暗示,严重的甚至导致心理变化和异性倾向。第二,天底下没有相同的一片叶子,那就是要做到量体裁衣,名字的含义要符合孩子的本性,这就要谈到命理学说了,有的老师说起名,看出生年月日时的阴阳五行状态,缺啥就要补啥,这个只对一半,为什么?起名最好根据命理来作为依据,但是命理八字并不是缺什么就一定要补,而是要看怎样补或者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有的宝宝八字金木水火土五行都缺三个,那你再怎么补也补不上,所以要进行仔细的分析,论五行强弱和命理喜忌用神,以此在结合我们的数理,这里的数理配置,按照繁体字笔画数来计算,就是通常所说的三才五格起名法,那么这样综合起来取的名字,才应该是完美的而不会有任何遗憾。这两天,我突然看到一个所谓的起名大师,在其空间上说,龙年出生的宝宝对那些姓氏吉而对那些姓氏凶,还有父母属相,那些不适合龙年要宝宝,这些说实话都是不负责任的胡乱吹嘘和故意恐吓,而且是以姓名学来标版,这就需要朋友们多加小心,不要误入歧途受骗上当。
姓名文化源远流长
每个人从小儿呱呱坠地起,便有了自己的姓名,然后带着它进入社会活动, 使之起到代表自我而与他人相区别的最实际的作用。但是,在古代中国社会里, 姓名的意义远远不止如此。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的姓名文化,曾是中华民族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要环扣之一,在政治、文化及社会活动诸领域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考古资料已经证明,中国人早在100多万年之前就在自己古老的国土上生活栖息了,可是称“姓”的历史,却迟至距今五、六千年时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才开始。母系社会的特征,是妇女在氏族内部事务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实行 不同氏族相互通婚、氏族内部禁婚的制度。正因为有了这种族外婚制度,便有了辨别每一个社会成员相互间有无直接血缘关系的必要,于是就产生了作为共同血 缘关系的识别称号--姓。
根据清代学者顾炎武的考证,中国最古老的姓共有22个,但很可能还有更多 的姓随着整个氏族的消失而淹没在历史波涛中了。与此同时,那些得以延续下来 的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中国人在经过母系氏族社会后,走过了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开始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飞跃。这个过渡时期的基本征象之一, 就是不同祖先的氏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斗争趋于频繁,由此导致的领导和臣服的格局,阶级社会的雏型开始出现。与之相伴生的,是许多有功绩的社会成员 得到了占有新领地的封赏,并且被允许带领他们的家人、部属以及在战争中获得 的俘虏一起前往,共同开辟新的生活区域。这些派分出去的人,来自若干姓称, 在获得新居住地之外,他们还得到了一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的标识--氏。 到公元前三世纪,秦统一中国后,最初来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姓”与来源 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氏”开始一体化。此后,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朝代更迭数十次,而每一次更迭都产生新的封地,新的封地又产生新的姓氏。 因此,姓氏成为阶级地位的标志,并以姓名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 通过子孙繁衍而承传。而强烈的数典认祖、追宗寻根意识,便是这个整体的核心所在。
时至今日,居住在国外的华人华侨仍然有到中国大陆寻根问祖的传统。 近年来,中国姓名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定历史产物,已成为人们从一 个新的角度来学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巨大库藏。比如从姓氏的起源、区分与合流入手,可以加深对上古时代不同社会形态更替特征的认识;又比如,从谱牒、 世系、堂号、联宗等一系列具体事象着眼,可以揭示血缘关系纽带在古代社会发 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作用等等,总之,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系列本质特征,如专制制度、家族型社会结构、以忠君孝亲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念与行为准则等,无不通过姓名文化得到充分展示;这又是它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的原因。
杨懿人老师原创文章